叙述信息系统项目投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流程近期图片、视频、文字等资讯信息。

信息系统项目投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流程插图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1

一、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管理意识不够。虽然信息化建设在各行业都迅猛发展,尤其是大型综合性企业、金融行业、计算机行业等,能够更好的对企业管理进行技术层面的支持,有效的把握企业的管理实施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并分配到合适解决的对象,从而促进预期管理目标的完成。但信息化建设在传统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却并不如意,主要是拘泥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于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有一种骨子里的不安全感。

其二,对信息化建设的应用不够深入。通过技术层面对工作流程的支持,可以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惯性发挥,在保证企业管理正常有效进行的同时,并进而优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更大程度的发挥出信息化管理的作用,促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应用的不断深入。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里,即使迫于外部环境的压力开始了信息化建设,却由于不够深入理解的应用,以及员工对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理解不够,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高效率,有时反而将程序变得更加繁琐,对业务的开展有一定的桎梏。

二、业务流程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业务流程管理上,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经历了一定的发展阶段,具体发展历程如下:

(一)业务流程重组

这项业务是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以业务流程为改造对象,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拆、诠释,再思考、再设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的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建立全新的过程型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在成本、?|量、效率等方面的改善与突破。

(二)业务流程优化

业务流程优化需要明确改革思想,通过降低流程活动的非增值业务,优化流程活动的增值业务,对业务流程进行调整、修正,以达到改革目的,更好的促进业务流程的管理服务,在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更好的建立增值业务,提升企业效益。

(三)业务流程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中,需要对各个管理模块系统进行优化,稳定业务中心,保证各组织的基本管理,从而达到稳定组织的目的。从纵向角度来看,这种管理具有一定的信息导向性,而且影响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的传递速度。通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评价,对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对基本组织机构进行合理设置,充分让各个实施人员了解其组织设置、权责,将工作安排妥当,有效的跟上信息组织建设的步伐,从而避免业务流程管理的尴尬,达到大家工作方向的统一。

三、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流程管理的影响

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对企业全盘产生影响的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碰撞,产生独特的影响。我们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针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对其流程管理产生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促进高效系统团队的组建

对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首先需要一个高效的信息化建设与维护团队,在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一方面保证能满足企业原有的基本管理需求,另一方面保证新的信息化建设能有序开展。根据管理的需求,做好团队基本战略定位和组织定位,通过技术手段来加强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上,可以进行相关的技术手段的维护,通过组织模型的建设来达到系统设计,完善信息技术管理,维护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建设。让信息技术模型组建更加具有协调性,保证了成员之间的专项管理工作,做好各自相关决策权,通过团队来形成优势互补的叠加效应,更好的达到系统建设的效果。

(二)帮助明晰实施路径

在对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原有企业各项管理流程进行系统的分析,认清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现有管理优势,然后再定位要建设的信息化管理。首先进行相关的组织调研工作,针对原来的管理流程权限做出理性的分析,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和个性化理念出发,结合企业的战略定位和企业文化,协调各组织之间关系,进行具体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

然后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调研。把握好调研的范围,对调研对象进行详细的分析,细致到流程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处理对象,处理权限。帮助企业明确管理的实施路径,实施对象,实施权责。从信息化角度加大管理力度,做好管理权责的分配。进而加大信息量,考虑得更加周到细致,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优势,用流程制度约束来代替原来的人工约束,即使面对人员的变动与业务的大幅增长也不用担心管理缺失。

(三)不断协同改革意识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明确改革意识,加强理念和执行两大支柱的力量。通过对思想层面的解放,可以促进执行理念的发展,在原有的执行范围内做好管理,将管理理念系统化之后,又能更好的促进下一步改革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建设更好的管理目标。

(四)做好切实的标准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建设也是关键。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虽有自己既定的管理模式,由于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一般没有稳定的制度约束,容易出现制度外的例外,对制度的执行不够彻底。通过对信息化流程标准的落实,可以对管理的深入程度进行分类,然后进行有效的技术分配。根据企业管理现状将管理系统进行前瞻性的分配,既完善了原有管理标准,又更好的推进了有层次化的信息化管理。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让制度得以有效执行,从而有效的推进信息化服务,促进信息化建设,更好的完善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公司效益。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管理就是对企业的人、财、物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企业的各种资源达到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信息掌握的过程。因此,企业管理的本质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控制和有效利用。企业管理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信息资源,把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实现管理自动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降低成本,加快技术进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有着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方式正在向创新管理和知识管理转变。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企业必须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在企业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通过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和采用企业重组理论建设,可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进行改革和简化,使得信息流动更为顺畅,从而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2.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计算机技术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为此,要求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求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逐渐摒弃旧的工作方式,学习掌握先进的操作规程和技术,并按先进的规程进行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3.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增强对外交流,创造更多的商机

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特别是Intranet和Extranet网络环境的建立,为企业在网上做广告,利用网络宣传自己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环境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企业的对外交流,不仅可以改善企业的形象,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商机。目前,信息技术、电子数据交换、电子商务等技术得到大量采用,企业如不加强信息化建设,就无法实现对外交流,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更好地介入国内外市场。

4.加强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建立信息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包括硬件购置、软件购置或开发、系统运行及维护费用等。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长远大计,它的效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战略效益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就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因为:(1)机构和业务流程的精简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节省大量劳动力;(2)实现无纸化办公、无纸化设计与创造,可以节约大量的纸张和相关费用,效益也非常显著;(3)采用信息技术后,可以大量压缩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可以减少库存面积,减少人员及设备数量,从而可以降低成本和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

1.企业领导要转换观念,提高对管理信息化的重视

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导是关键。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和组织实施,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企业的领导要了解、学习和掌握信息化知识,这样才能心中有数,把握大局。

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单纯是个技术问题,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信息化的过程是从“人治”向“法治”转变的过程。企业组织框架的重组,流程的再造,涉及权利和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强化管理和控制,势必要和一些习惯势力产生碰撞。所有这些,都需要企业领导坚定信心,并能身体力行。

2.加大资金投入

企业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保证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规模和水平。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推进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除政府继续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财政补贴,银行增加对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贷款外,还必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多元投资体系,全面增加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如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面向社会和企业内部筹集资金;积极创办企业信息化开发投资公司,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广泛筹集民间资金等。

3.对现有流程进行适当的重组,建立适应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模型

在传统的劳动分工原则下,企业流程被分割为一段段分裂的环节,每一环节关心的焦点仅仅是单项任务和工作,而不是整个系统全局最优。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仅仅用计算机系统去模拟原手工管理系统,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重要的是重组企业流程,按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特点,对现有的企业流程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流程重组的本质就在于根据新技术条件下信息处理的特点,以事物发生的自然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企业流程与企业的运作方式、组织的协调合作、人员的组织管理、新技术应用与融合紧密相关。企业流程的重组不仅涉及技术,也涉及人文因素,包括观念的重组、流程的重组和组织的重组。通过企业流程的重组,要达到以新的企业文化代替老的企业文化,用新的企业流程代替原有的企业流程,以扁平化的企业组织代替金字塔型的企业组织。可见,流程重组是一场革命,需要企业自上而下层层贯彻和实施推进。

4.配备企业管理软件,架构企业信息系统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构筑企业信息化网络;其次要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总体规划并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对于企业信息系统,企业可以自行开发,也可以联合开发;再次是做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最后是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如数据录入制度,数据备份制度,数据更新制度,员工培训制度等等。

5.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安排,否则就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造成巨大损失。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体制很难适应现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要,企业必须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信息化基本知识,学习掌握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对企业管理软件处理的数据进行维护,保证数据安全可靠。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3

HeCailing;ZhangYujing

(ShaanxiPolytechnicInstitute,Xianyang712,China)

摘要:物流信息化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标志,其中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又是物流信息化的基础和根本目的。本文将就我国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

Abstract:Thelogisticsinformatizatonisanimportantsupportandsignoflogisticsmodernization,andthe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oflogisticsenterpriseisthefoundationandfundamentalpurposeoflogisticsinformation.Thispaperwillstudytheproblemsinourinformatizationconstructionoflogisticsenterpriseandpropose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层次物流信息标准对策

Keywords:logisticsinformatization;level;logisticsinformationstandards;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4311(2011)15-30-01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总量和物流增加值连年大幅度增加,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物流业的服务成本仍然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10年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仍然高达17.8%,与发达国家8%左右的水平存在很大差距。造成我国物流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是物流管理及技术装备水平太低,尤其是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下。因此中国物流企业迫切需要推进物流信息化建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1物流信息化的概念和层次

物流信息化是指物流企业利用现代技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依照国内外实践经验,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信息化。主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从而提高企业决策水平和生产效益。这一层次中,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技术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实现及时有效的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共享,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第二层是涉及流程改造的信息化。这一阶段中,为了不断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并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信息系统作用在于固化新的流程、管理制度以及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案。第三层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作用的提升,物流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

2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物流信息系统使用率低,信息化层次低据亿博物流咨询研究调查,在我国物流服务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拥有物流信息系统,绝大多数物流服务企业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约67%的企业处于基础信息化阶段,约28.3%的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优化,仅4.7%的企业开展了物流供应链管理。

2.2信息化建设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指导,缺乏明确的总体设计、规划思路和策略信息系统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企业各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规划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远景、使命、目标和未来架构。在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研究还处于基础阶段,物流企业缺乏成熟有效的方法论指导,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思路、策略等方面认识非常有限,因此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完整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2.3物流信息化基础信息和公共服务的平台发展缓慢据统计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服务在在大型物流企业的应用仅为12.5%,在中小企业基本是空白。

2.4物流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没有标准化措施,信息化各环节就不能有效衔接和协调。我国大多物流企业是在自己传统优势业务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建设,缺乏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物流信息系统的标准较为混乱,不成体系,造成各企业的信息系统难以互联互通,难以实现信息共享。

3我国物流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对策

3.1积极建设物流信息系统,并充分利用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物流企业应该着眼长期,积极购买或开发物流管理软件,提高企业作业效率及管理水平。已经建设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应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层次,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促进企业流程的优化与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3.2加强人员培训,适当借用“外脑”提高决策者的信息化规划能力物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加强物流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要借鉴国内外物流企业成功的实践经验,提高信息化的规划能力,必要的时候可以聘请专家给予指导。物流企业可以借鉴以下信息化建设经验:①企业高层领导要积极参与信息化项目的战略制定与规划,把进行信息化总体设计及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物流业务流程进行改造,实现企业物流的不断升级;②企业领导要根据客户需要与业务需求来制定IT投资方案,制定信息化目标与策略,并划分优先级别,实现企业物流信息化的稳步有序推进,避免脱离企业实际、忽视企业实力的盲目发展,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和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冲突和矛盾;③软件开发要根据企业或行业应用实践,推出低成本、适用易用、标准化、模块化的软件平台,在满足企业当前应用的同时,要进一步兼顾和满足物流企业未来扩展与升级需要。

3.3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可采取政府推动、行业协会协调、市场化运作的思路推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应遵循效能、齐全、方便、快捷、互利、低价的原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4完善物流信息标准体系我国现有的物流标准比较零散、混乱,国家应出台规范的物流流程和信息化标准,推广与世界物流标准接轨的应用软件,以降低企业开发软件的投入成本,为物流企业对软件的二次开发和设计奠定基础。政府还需加快一些急需标准,如企业间电子化物流信息交互标准、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标准等的研究制定,以完善物流标准体系。

4结语

物流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为此企业必须树立信息化意识,认真研究和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排除信息化建设中的各种困难,科学有序推进信息化建设,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企业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4

[关键词]物联网;企业物流;物流信息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从企业方面看,物联网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物流过程越来越复杂,在数据采集、信息传递、智能应用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改变,传统的物流工作方式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对企业物流信息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物联网与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发展现状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全球正面临着一次全新的物流信息化革命。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无线传感等方式,实现对物的智能化的管理、跟踪、监控等。目前,在多数发达国家中,都将物联网作为国家的战略体系之一,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我国在物联网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科研院都对物联网以及相关领域进行科学和产业化攻关,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地位。随着RFID、传感器、软件、网络等关键技术的普及,物联网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是,企业物流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差异。在物联网技术背景下,在企业物流中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信息化程度较高,但是发展方向明确,技术一流的企业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较少。在发达国家中,企业在制定物流方面的决策时,大多会用计算机辅助决策,而在我国应用的企业则较少。目前很多企业仍旧处在网络建设以及应用软件建设的层面,对于业务流程以及操作方面的优化,仍旧处在起步阶段,信息化程度不高。根据我国物流企业的情况看,物流信息化存在创新体系不完善、应用领域较少、层次较低等问题,具体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虽然我国物联网的研究起步较早,但是在企业物流信息化方面的建设总的来说仍旧处在初级阶段,特别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对于物流的信息化管理接触的较少,发展不均衡;第二,大多数中小规模的物流企业仍旧在对基础网络以及应用软件系统进行建设,在整体管理上能力有所欠缺,信息化建设面临各种阻碍,企业上下游之间沟通不够,物流成本较高;第三,物流服务的功能比较少;第四,我国企业的物流结构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地区差异使得各地的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进程不统一,总体有待提高。

2物联网环境下物流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主要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现实中的事物和互联网相连接,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现实中的事物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空间,是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物流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物联网的基础上,推进物流信息化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第一,物联网建设缺乏系统的标准。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时,首先要对企业资源进行整合,根据资源情况建立统一编码标准。同时,采取合理的数据采集方式进行信息采集时,还要研究信息的处理流程方式。

第二,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系统难以适应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在物流的实践过程中,物体大多处于运动的状态,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要保证实时掌握物体所处状态,良好的系统可以保证物流过程的高效率实施,提高物流的工作效率,因此,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化管理时,要将系统建设作为核心建设工程。

第三,企业资源没有有效共享。企业中的运输、仓储、装卸仍旧处在单独运作的状态,没有将各个部门协调起来,形成联动机制,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第四,商业模式有待提高。目前很多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商业模式不够完善,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再加上信息化应用规模小,难以发挥物联网的智能性特点。

第五,物流设备制造方面。目前大多数物联网设备都是在国外制造的,国内的专利技术较少。

3物联网环境下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建立相应的政策与标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想要加速我国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有相关的政策体系保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便利和方向指引,推动企业物流重视和加快信息化建设。同时,统一的标准是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要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使得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

3.2加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企业在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时,要分析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加快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整合各个企业中的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在信息化平台上,可以将分散的货主和车辆进行匹配,从而提高企业物流的工作效率。

3.3加快新型物流电子信息平台建设

通过电子标签、二维码等方式,实现对信息进行采集、管理和跟踪,实现人和物品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企业物流电子信息平台的建设,优化业务流程,梳理形成相应的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4加强新技术研究

根据目前已有的信息系统,对系统中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提高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少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复性。我国大多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设备以及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因此,我国应当加强新技术研究,从政策上为企业指引发展方向,普及物联网关键技术,加强企业物流中物联网技术的实践作用,提高企业物流信息化水平,进而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5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

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人才。所以,应当加强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物流培训,技能鉴定。可以通过校园引进、内部培训、人才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结论

物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个国家重点关注的课题。当前,企业物流的各个流程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一方面,国家层面应进一步进行宏观规划和指导,加强物联网技术的研究,针对性的解决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应从战略角度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不断摸索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模式,减少物流成本费用,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阎芳,刘军,杨玺.物联网环境下我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商业时代,2011(4):30-3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5

关键词: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陈建鑫,江苏商贸职业学院管理系,讲师,物流工程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企业为了寻求发展,在管理手段上需要不断吸收新鲜元素。物流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管理者的重视。企业可以借助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对物流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优化管理,提升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使企业的物流成本受到控制。通过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当前企业在实现管理信息化方面尚存在不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认真加以应对解决。

1、企业物流管理的特点判断

1.1物流管理信息化

物流管理信息化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企业物流管理只有具备了信息化的特质,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信息收集的代码化、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都属于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范畴。将更多地运用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等等,为客户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物流服务。

1.2物流管理智能化

物流管理的智能化是物流管理较高水准的体现,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物流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包含了路线选择、库存衡量、配送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正确决策,合理调度。而物流管理智能化的特性,能够通过提供系统支持来使这些问题得到快速科学的解决。

1.3物流管理自动化

物流管理自动化作为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表现突出,且自动化的管理远比人工管理精细,使工作的出错率大大降低。借物流管理自动化之力,能够使信息采集更加便利,同时,信息的追踪成本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使监控效果有了充分保障。

1.4物流管理网络化

物流管理网络化是物流工作的重要特性,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发达交通的影响之下,物流管理额网络化特征更加凸现出来。网络化的物流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是计算机技术层面的网络化,全球范围内的网络资源可以借由网络化的发展来实现共享,企业理应抓住机遇,推进物流管理的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网络化另一个层面的含义在于配送网点的网络化,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对所处环境的分析来建立配送网络,提升工作效率。

1.5物流管理标准化

物流管理标准化是物流管理的重点要求,物流系统庞大,分工也较为复杂,为了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要求,就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细化,确保每个环节都是按照标准来进行的。使物流管理形成统一的局面,通过物流管理的标准化建设来提升管理效率。

2、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影响要素透视

2.1影响企业的经营状态

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会使企业传统的经营状态发生改变。通常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会交由一个部门来负责,这种形式的物流管理较为孤立,而信息化的出现则要求企业上下都要对物流管理给予重视,物流成为企业当中一个事关整体利益的重要环节。这样一来,需要企业在部门建设上投入更多精力,要有专人来对信息化进程进行推动。物流管理人员不能仅仅关注物流这一个部门的利益,而要站到一定的高度上为企业的整体利益负责,对企业内部资源进行优化,将外部资源有效利用起来,通过合理配置来使企业的经营状态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2.2影响物流管理水平

企业的物流管理涉及的环节较多,而物流管理信息化会对诸多环节产生影响,从总体上提升物流管理的水平。从物流的基础设施方面来说,为了达到信息化的高要求,企业必须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来进行交通网络和通讯网络的建设,使这部分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从物流技术的角度出发,为了提升物流的效率,企业就要在技术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促进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成,在确保物流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使企业内部的物流技术水平得以提升。企业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来适应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脚步,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水平将在对物流信息化的适应过程中不断提高。

3、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解析

3.1缺乏物流管理信息化意识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意识的缺失从两个方面可见一斑:首先是由于企业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不足,影响了企业的部门建设,没有专门人员来进行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使企业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推进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多数企业无论大小,都在配置方面追求大而全,很多企业的物流都是自成体系的,忽略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重要作用。对物流的认识过于传统、片面,使物流管理信息化在节约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优势难以发挥。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意识淡薄是当前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2物流管理的技术较为落后

物流管理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物流管理的成效,我国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很大程度上是受技术水平的制约而停滞不前。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程度不足,仅用计算机来进行企业内部日常事务的管理,而不能将其运用到解决物流管理的问题上。企业在进行物流问题决策时,依然保持人工化的状态,信息化的系统开发较为滞后。另外,企业要开展信息化的物流管理必须具备专业的设备,来实现条形码扫描、物品自动分拣、地理位置确定等等,但很多企业在设备配备上难以达到要求,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造成阻碍。在这一方面与国外的物流管理存在较大差距。

3.3物流管理的信息资源混乱

企业对物流信息的管理不够系统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信息资源长期呈现混乱状态,使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受到很大影响。在开展具体的物流工作时,由于信息标准的缺乏使信息的流通受到阻碍,信息共享的效用也难以发挥。企业在物流信息管理方面呈现的落后状态是信息化水平低下的表现,使企业物流运行中的订单管理、库存查询及物品跟踪等环节都受到严重制约,导致物流管理的整体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也大打折扣。物流管理信息资源混乱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个隐性问题,难以引起企业管理层的注意,但其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

3.4缺少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

要加快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脚步就不能忽略人的能动作用,而当前很多企业缺少物流管理信息化人才成为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物流管理信息化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物流知识,拥有丰富的物流经验,还要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用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物流管理的相关操作。但当前企业的物流人才状态并不尽如人意,他们学历普遍不高,年龄较大,缺乏计算机能力,且学习和接受水平也比较有限。这样的人才结构,显然不能满足企业的信息化需求,影响到物流管理效率的提高。

3.5开展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选项

3.5.1改变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针对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意识缺失的问题,要求企业领导从根本上转变想法,通过参观部分先进企业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流程,体会到进行信息化物流管理的积极意义,进而在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上投入更多精力。在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与开发,管理层要对开发进程予以足够的关注,在领导与部门员工之间建立起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使企业上下都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为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贡献自己的力量。除此之外,企业还要树立起创新意识,注重对物流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从货物配送、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改革,为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创造新的局面。

3.5.2加强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技术研究

企业要求得进步,就必须努力突破发展瓶颈,对于物流管理信息化建设来说来说,就要努力冲破技术滞后的制约。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需要攻克的两项技术难题为电子数据交换和货物自动识别。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就能够使报文标准化、单证格式化等成为可能,而货物自动识别则能够使字符识别、视觉识别、声音识别等得以实现。要推进企业关于物流管理信息化的技术研究进程,需要企业建立起完善的技术体系,对物流管理进行全面系统的信息化研究。另外,企业还应具有国际化视野,积极从外国企业吸收先进的物流管理经验,运用到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当中,进行技术及设备的改进,使之符合现代化的管理要求。加强技术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物流管理的效率,使企业降低物流管理成本,获取更高利润。

3.5.3重视物流管理信息资源的开发

企业必须一扫物流信息混乱的局面,充分认识到信息完备的重要性,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上日程。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应该以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为目标,从基层做起来进行信息的采集,采集过程必须科学规范,确保获取的信息准确无误。将得到的物流信息传递到物流管理的系统当中,提供信息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只有准确标准的信息才有利用价值,这对物流信息的获取及鉴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在得到有效信息之后,企业还要建立起共享体制,充分挖掘物流信息的价值,使其投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企业对信息资源的收集和管理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信息管理工作,确保其正常运行。

3.5.4重点培养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

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才的能动作用,在人员招聘的时候,就将要求设定出来,规定物流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具备基本的物流管理知识、拥有组织能力、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并能对物流市场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让更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加入到企业的物流管理当中,在高起点上一显身手,为人才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当然,企业要对人才形成吸引力,就必须提升物流管理水准,使人才能够能够看到进入企业后的发展潜力,从而更加投入地为企业服务。除了重视人才的引进,对内部员工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也不能放松,由于企业内负责物流管理的员工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加强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并将两者完美结合就能够加速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因而,重点培养物流信息化管理人才,必须得到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6

当今社会,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越来越成为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许多企业以信息技术为契机,通过引入各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应用软件,以推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然而,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ERP在中国的实施成功率并不高,业内人士总结为:“三分之一失败,三分之一没效率,三分之一成功”。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流程重组的关系。信息化改造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大多数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中过多地注重了设备投资和技术更新,而往往忽视与之配套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的变革,没有从企业管理体制这一基础层面入手进行改造以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

二、企业流程重组

任何组织的重大项目要获得成功,都需要考虑流程、技术、人和知识四个要素。1990年迈克尔·哈默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再造:不是自动化,而是重新开始》,揭开了企业流程重组的序幕。

企业流程重组,简称BPR,是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中期在美国提出的一个概念,要从根本上对原有企业经营过程进行“重新构思、重新构造、重新构成。”

Champy(1993)认为,业务流程重组就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改善。J·佩帕德与P·罗兰则认为“通过重新设计组织经营的流程,以使这些流程的增值内容最大化,其他方面内容最小化,从而获得绩效改善的跃进”。流程再造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达到提高整体绩效的目的,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企业流程重组的特点有:关注流程、根本性、彻底性、重视客户需求、持续改进、追求绩效。

企业流程重组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的企业经营结构和经营方式的调整与变革。目的就是追求更高的绩效,而最高绩效往往是最好的流程、精力充沛的人与丰富的知识的结合。企业流程的重组可以优化企业的结构,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BPR能给企业带来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的业务流程变化,并创造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此外,以流程为导向、以并行活动取代顺利活动,促进组织扁平化的流程重组能够迅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响应能力,缩短时间,降低错误;提高产品质量和员工满意度,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流程重组是指对企业的现有流程进行调研分析、诊断和再设计,然后重新构建新的流程。它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一是业务流程分析与诊断。即对企业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而给予诊断。二是业务流程的再设计。针对前面分析诊断的结果,重新设计现有流程,使其趋于合理化。流程再设计可以表现为:第一,经多道工序合并,归于一人完成;第二,将完成多道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小组或团队共同工作;第三,将串行式流程改为同步工程等。三是业务流程重组的实施。这一阶段是将重新设计的流程,真正落实并应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

三、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流程重组互动关系分析

企业流程重组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企业流程重组是一种思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和保障。企业信息化离不开企业流程重组。仅仅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引入不能实现企业流程重组的效果。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需要组织模式、管理手段和业务流程的重组。以ERP的推广与应用为例,对大多数企业而言,决定购买一个ERP系统并非难事,但实施这个ERP系统却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许多公司投入巨额资金上马了ERP项目,可实际上却收效甚微。但是,也有的公司成功地实施并充分地利用了它们的ERP系统。原因何在?秘诀何在?其实,这些成功运用了ERP系统的企业,不过是遵循了一个简单的法则,即首先理解他们的业务流程,然后对业务流程进行简化和重组,最后才实现操作自动化。在这看似简单的实施方式中,都隐含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即企业流程重组。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流程重组的重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手段,企业流程的重组需要借助于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企业流程重组是对企业流程的再思考,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实施BPR。通过信息技术武装起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的员工,是保障BPR实施成功的重要条件。例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和多媒体等技术构建的内联网和互联网,可以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并支持并行工作方式;建模仿真工具可以方便企业重新设计业务流程过程:信息技术同样使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子系统间的协同工作成为可能。可以说,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那么企业实施BPR将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不太可能成功。

“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重组,通过组织规范化实施,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企业利益。”信息技术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脉络,从单个业务的自动化(CAD,CAPP),到单个业务的信息系统,再到跨部门,系统集成,以及企业流程变革。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手段,企业流程重组是思想,两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无论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企业的流程重组,都必须建立在两者的完美结合之上。

四、结论

许多企业流程重组成功的案例都表明,信息技术是企业流程重组的加速器,同时又是流程变化的执行者。实际上,一方面信息技术仍是自动化的动力;另一方面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管理活动的处理方式。例如,它可以协调分散与集中的矛盾,使一个流程在很广的地理范围内有效地运营;它可以使同一流程中活动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变化,使各个活动并行执行,如支持基于并行工程的新产品开发流程的信息技术;它可以使非结构化的处理变为常规处理,如决策支持系统;它可以提供大量的实际的详细的信息和复杂的分析方法,如数据库系统和各种系统分析统计技术;它可以消除流程的中间介质,等等。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7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企业竞争力 创新避免走进信息化 建设的误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的工业化之路,信息化的非凡功效,正在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收益.体制转轨,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各个企业都感到了建设企业信息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人们的观念创新,可以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流程再造,它为企业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为现代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为企业实现自我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信息化建设可推动企业思想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即要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决策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1信息化建设带动思想观念创新

开展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接受信息化技术,这就需要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念,这本身就是一个观念创新的过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新的软件不断出现,带动信息化建设不断升级换代,保持过去一成不变的看法必然会被掏汰,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也是一个员工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的过程。信息化技术进入企业管理和工作流程后,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打破了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使得企业员工必须以新的思维来工作。同时信息化建设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观念和感受,比如效率观念、创新观念、学习观念等等,冲击着员工的头脑,带动员工思想观念全面创新。

1.2信息化建设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

信息化的建设,重新设计了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替代了一部份职能,使得企业的某些岗位、部门的职能的作用发生了变化,各部门的职能重新调整、归并,这些都意味着传统管理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1.3信息化建设实现管理流程再造

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管理流程再造(BPR)。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企业、客户、供应商等集成起来,完成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的有效转移与优化,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办公自动化(OA)等功能全面集成优化实现网化。

1.4信息化建设推动技术创新

信息化建设本身就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如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各类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等等,企业大量运用信息技术收集科学技术的信息,进行企业产品工艺的研发。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经营趋于并行化、柔性化、智能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但是要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就要用正确的思路建设企业信息化,在规划中要讲策略.避免走进信息化建设的误区,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2.1建设企业信息化,必须是企业一把手工程

企业一把手的高度重视、直接决策、宜传推动和组织实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能完成的,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共享本身就要求全员参与。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坚持企业东把手”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主观能动性,分工明确,职责到人,全力推进,同时加强管理,建立机制、加大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根本上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必须设计好信息化建设框架和方向

信息化建设必须进行总体规划,把握信息化建设的框架和方向,首先要坚持适应性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其次是坚持经济性原则,最后是效益性原则。在企业内部组织相关领导和各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到信息化系统应用好的同行业单位考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解决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信息化建设主体框架,不仅使信息化始终与核心业务联系在一起,而且还避免了信息化建设各个子系统数据口径不一致、数据库类型不统一的“信息孤岛”现象发生。

2.3必须确保信息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投人一定的资金,是难以实施的。企业应从长计意,考虑到信息化关系企业的生存发展,虽然短期内不能见到效益,但长远效益和为企业带来的后劲是无法估量的,所以越是困难就越要开展信息化建设。

24必须解决好信息化建设部门之间的壁垒问肠

信息化建设是基础产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和其它专业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整体合力。企业各部门、各二级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壁垒,跨部门或跨专业办事常需要进行一些人及事的协调,而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公司所有的单位和部门,协调工作更加重要。企业首先把信息化建设放在一个全局的位置,对信息化建设坚持一盘棋思想,对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资源集中把握,保证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

2.5必须实行全员培训,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实用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8

[论文摘要]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特点,按照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出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用以客观真实地评价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为正确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我国政府自2年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后,企业信息化由此形成热潮。当前,企业在其信息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片面追求采用高、新、全的技术,而不顾自身的信息化基础水平如何,造成了众多企业的信息化投资不能产生合理的回报,甚至失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大规模信息化投资前必须准确地测评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制定出正确的信息化投资战略。制造业在工业中居于重要地位,对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研究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1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内涵与特点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建设信息化系统,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优化企业各项活动,服务于企业经营战略,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内涵:(本文以制造行业的企业为研究背景,如没有特殊说明,下文中“企业”专指“制造业企业”,“企业信息化”是指“制造业企业信息化”)

信息化的范围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建设信息化系统、开发信息和知识资源、调整或重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这三个方面主要内容可以简称为技术、信息和管理。其中,技术是工具和条件,信息是基础,管理是动力和归宿。信息化的本质是在制造企业的各个环节,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利用,提高人和设施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决策质量、加快对外部变化的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服务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信息化的直接目的是提高对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存储、处理、传递和利用的能力及水平,为企业各项活动服务;最终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形式信息化的特点,表现出特有的复杂性:

1.1 企业的信息资源复杂

随着供应链管理、动态联盟等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的应用,制造业企业不仅要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的信息,而且要开发和利用供应链合作企业的信息。

1.2 业务过程的组成环节众多,过程复杂且易变性强

制造过程往往需要经过众多的处理环节,涉及复杂的事务。而且,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先进的制造工艺以及营销模式都会使制造企业的业务过程发生改变。另外,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竞争,必然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过程。

1.3 信息化实施阻力大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过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往往涉及企业各级各类人员、信息化实施人员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及其利益的协调,实施阻力较大。

1.4 信息化实施周期长

由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手段——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周期比较长。

2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确定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已发展到有效果的程度,即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分析企业的现状,得出企业信息化发展所具备的各种条件,进而判断企业适合利用何种信息技术来建设企业信息化,构建一套企业信息化指导实施方案。因此,要对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成熟度进行评价,需要一套有系统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分析了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本节构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选取指标要做到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应当遵从如下原则:

目的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使企业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信息化水平所处位置,选择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

可行性——设计的指标要容易采集,便于操作,尽可能避免有重复的指标,简化统计。

可比性——保证选择指标口径的一致性,便于横向、纵向比较。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所在,然后进行相应改进。

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技术、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方案当然也要作出相应的改进。所以,评价指标体系要反映出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的变化,并作调整。

全面性——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尽可能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比较,防止片面性。比如:要考虑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企业中信息设备的拥有量及技术含量、设备的利用效率和信息流的通畅以及企业信息化化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转贴于

2.2 指标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在充分考虑制造业企业的内涵、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业务流程合理程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三大块内容,这三大块作为指标体系的三个一级指标,每一块均有对应的二级指标。如左图所示。

3 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3.1 业务流程合理程度

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业务流程的清晰化、标准化、连续化深刻影响着制造企业的发展,是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实施的基础。业务流程合理度可以从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两方面来衡量。管理制度描述业务流程在企业内的重视程度以及是如何考核的,可以用信息化重视度、管理层合理度和考核程度来进行度量。信息化重视度反映了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管理层合理度反映企业在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职责合理分配,而考核程度反映定性、定量地全面考核岗位承担工作的程度。

3.2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发挥信息资源作用的必要前提。因此,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进行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重要标准。本文遴选了计算机硬件及内部局域网建设、企业接入互联网情况、网站建设水平三个方面作为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衡量指标。其中网站建设水平可由网站建设情况、主机托管情况、网站服务水平、网站更新情况四个次级指标来反映。

3.3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状况是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信息化评价的核心内容,其考核指标为:CAD/CAM应用水平、ERP系统应用水平、电子商务应用水平、Internet应用水平、系统间信息共享程度、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程度、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企业的系统衔接能力七个方面。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9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问题对策

27年1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27中国信息化发展高峰论坛”上,政府官员、业内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一致认为,27年将是中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启动年,是我国信息化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我国信息化建设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信息系统在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化也逐步深入到了企业业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在向深度应用方向发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已经从分散的、局部的业务处理系统向全面的、一体化的、深度整合的业务系统方向发展。由单纯的事务性处理向支持内部管控、绩效以及业务决策的应用方向发展。如何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企业决策者面前的一项课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从每一个企业角度来看整体规划,信息化建设应与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在企业的每个层面上识别信息资源和获利机会,并借以构建新的竞争优势。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尚未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战略缺乏考虑,因此很难在推进本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总体规划,这就直接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施。另外,从企业外部看整体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应与整个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相一致。在企业外部应构建一个通过公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间的有效沟通与资源共享,提高企业经营运作效率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以企业信息化作为纽带,把政务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连接起来。而许多企业缺乏这方面的考虑。

2.企业信息化建设未能与企业自身业务运作相结合,缺乏针对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使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以后成效甚微。另外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缺乏大量的熟悉企业特点,熟悉企业业务流程,熟悉区企业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进程。因此,有些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照搬套用,方案论证过程中缺乏系统的需求分析,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量身定制的二次开发能力,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后效果不理想。

3.信息孤岛、信息建设分层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信息化的初步实现,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企业过分偏重单纯的ERP(企业资源管理)、CRM(客户资源管理)等软件,对于企业的各种资源缺乏充分地整合,企业管理和运营水平可能提高了,但也形成信息、资源、应用的孤岛。还有一些企业信息化从起步开始就是分头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往往是企业各部门根据当前业务发展需要,先小范围进行本部门的信息化建设,结果造成部门内部已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有效传递。但企业的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形成了像生产、财务、人事、销售等信息孤岛。信息孤岛造成资源无法共享、信息资源闲置,而且为企业未来信息化的升级换代也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基本停留在“形象工程”上,相关的报表满天飞;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基本上也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总的来看。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是“战术层”的居多,而企业的“决策层“和“战略层”相对薄弱的。

4.信息化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

我国许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明显的重硬件轻软件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有不少单位重视对硬件设备的投资却忽视软件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致使许多一流的硬件设备上运行的却是二流乃至三流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更多的单位将信息化建设简单地理解为软硬件系统的构建,而忽视了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利用这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致使耗费巨资构建的系统成为没有信息运行的裸网。我国许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系统建设告一段落后就不再花费心思对其进行维护与管理,导致许多单位的系统中存放的始终是过时的信息,基本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5.信息化建设后劲不足

有些企业信息化起步早,很早就进行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尝试。在当时环境下,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是从零开始,没有成熟的硬件设备,硬件价格高;另一方面,企业在上信息化系统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在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实质上是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为手段,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能力,企业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在于通过高效技术手段辅助企业有效实施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企业信息化不等于计算机化、网络化。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出现盲目投入,从而导致投入大,收效小,从而产生惧怕推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情绪。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后劲不足。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企业应如何应对上述出现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

1.信息化建设要与管理流程的相结合

随着信息系统在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化也逐步深入到了企业业务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原有业务或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流程不适应的情形时有发生,流程重组、流程管理也就随着信息化的深入而摆上了很多企业的日程表。

企业所处的生命发展周期不同,面临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和流程管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信息化建设和流程管理怎么更好地结合起来,每个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

企业所处发展阶段一般可以分为生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在不同的阶段,企业所需要的信息化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企业在成立初期,关注的重点一般是以业务管理为主,企业对信息化的要求不会太高,有一些单项管理的软件把一些最核心的业务管起来就满足需要。当企业过了生存阶段,就会逐渐向经济化管理阶段迈进,进入发展期和成熟期。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就需要有信息化的规划需求,要结合自身在行业所处的地位和长远发展战略,可以借助一些咨询机构,从经营策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诊断和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信息化的关键需求、方针、范围、阶段、力度和深度。信息化规划要既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又能适应未来发展和增强竞争力的需要,立足于企业发展的时机,采取相应的信息化发展策略。

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处于增长阶段中的企业,已经建立了一些计算机分散的应用和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在数据集成上下大功夫,建设好高档次的数据环境,综合地利用好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从而进入企业和信息化的成熟阶段,重建新一代的信息系统。而对于信息化手段很少的企业,应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抛弃原有软件,重新进行信息化规划,进行较高起点地建设信息系统。应做到加强信息需求分析,搞好总体规划设计,综合地用好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应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同时,还要重视业务人员的信息化文化考核与培训,以便能用好新的信息系统。

2.利用协同平台软件让企业信息孤岛连通起来

传统的信息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和运营水平,但又产生了信息、应用、资源三大孤岛问题。由于过去传统软件开发是单项应用的开发,共享性、协同性、个性化差,大多专注于对单个或局部资源的管理,而缺乏有效的平台对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因而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要把这一个个孤岛有效的连通起来,就必须特别强调协同。在这意义上开发出的软件就是新一代协同软件。新的协同应用的重点就在于提供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协同平台软件的发展,不仅为用户提供了协同应用的功能,而且向用户提供了一种选择,在协同平台的基础上将其他分散的企业业务系统整合起来,获得互动、整体的效益。企业各种业务管理系统,都与协同平台相互连接,通过协同平台作为枢纽,形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企业可以通过协同管理系统平台和标准的二次开发数据接口,可把如ERP、CRM、HR等信息系统系统整合起来,互联互通,高度共享。通过信息系统关联,整合信息孤岛。

3.做好信息化系统建设后的维护与更新工作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单位运作状况随时加以维护与更新。在成功完成信息化系统建设之后,并不是就完结了,企业还要对系统进行很好的检查与维护。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往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很多企业是分阶段和分模块建设信息系统,因此,需要借助信息化评估的手段,定期对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检查,适时的检测其是否是按照企业的规划进行发展,实施中有没有出现偏差的地方,从而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持续地,充分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对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来说,没有对系统做进一步大的投入和改进,同样也需要做检查维护工作。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因此原有的信息化系统有可能在有些环节不再适合企业的发展,这时就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及时监测,发现企业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纠正,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对于正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也同样需要对其信息化的建设进行检查维护,通过监测可以测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其预期的目标是否一致,是否能在计划的时间周期和项目预算费用中完成信息化建设,及时发现问题,减少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概率。

4.企业信息化建设要培养自己的CIO(首席信息官)

信息化建设是东把手”工程,这一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特别是在信息化规划、设计阶段,更需要高层领导积极参与。他们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对企业方向和体系变革最具发言权。此外,很关键的是企业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和利益平衡,需要借助企业高层权威进行协调和统筹。但往往一把手被各种纷繁的事物所困扰,无暇过问,致使企业信息化流于形式,不能解决企业真正的问题。这样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急需一位可以负责一个企业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企业可以培养自己的CIO(首席信息官),让专业的信息主管获得授权,全权代表东把手”或作为东把手”的助手,行使主导企业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之职。企业要重视CIO培训,发挥CIO的作用,这样可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培养一大批既精通信息化理论又熟悉信息技术实际应用的CIO是企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

总之,通过不断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可以极大地提高我国企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以四:管理流程“驱动”信息化[J].信息系统工程,26,(4)

[2]吴克忠:让信息孤岛连通起来[J].信息系统工程,26,(1)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篇10

论文关键词:医药流通 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竞争,医药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医药企业信息化已成为现代化医药流通企业行业的发展趋势。笔者通过对医药企业信息化的认识,阐述了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就信息化建设给企业带米的效益分析及其发展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竟争,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不仅成为医药企业管理发展和提高的关键,而且还将是企业通向现代化管理的必要工具,因此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都加强了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要实现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就要建立医药流通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各个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与本企业经营目标相一致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响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增强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医药企业加人wt。后的竞争力,是摆在医药企业面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1我国目前医药行业的特点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分全国一级医药采购供应站、地区二级药品批发企业、县(市)三级批发单位及各药品零售单位。改革开放以后,这一逐级调拨供应体系被冲垮,被多渠道、少环节的药品购销体系所代替,且竞争激烈。到目前为止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2万家零售企业11.5万家,但覆盖全国性的公司极少,各自为政,分散经营,规模化不够,网络化不够,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

1.1医药流通组织结构不合理。由于药品经营企业多,企业规模一般较小,据统计的药品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最多为60多亿元,而年销瞥额达到5亿元的批发企业不到1家。而且,网点分布在城乡之间以及经济发达与落后地区间的比例也很不合理。

1.2医药市场流通秩序较为混乱,无序竞争、过渡竞争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企业违规经营,一些地方开办或变相开办药品集贸市场,药品交易行为不规范,医药市场存在着地区封锁等。

1.3多数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和市场服务能力较弱。企业经营成本高,信息化水平低,流通效率低,导致经济效益差。据统计,全国平均流通费用率为12.56%,销售利润率《1%而国外大的医药公司一般年销售金额均在20亿美元以上,美国的医药零瞥企业通过不断兼并,历经洗礼,形成了rite-aid,walgreen,cvs三寡头垄断的状况,这3个公司的零售额占全美的医药零售总额的6;批发企业业务则主要由mckesson和cardinalhealth两大公司主导。全美批发商平均毛利率4.5%,平均费用率只有2:9%,由于采用配送制,实行统一的科学管理,效率高,整体实力强“十五计划”以来,我国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任务。同时,许多医药流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如上海龙头医药、北京医药、苏州“雷允上”药业、重庆华博医药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开展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2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2.1医药流通企业内部人员对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认识问题认识是第一位的,没有认识提高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上的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少人没有认识到信息系统能把医药流通企业管理得井井有条,可以为领导提出很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而且在速度和准确方面比人做得更好。有些条件较好的医药流通企业满足于眼前的状况,认为不提高信息化建设,企业照样能搞好,因此,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2.2信息技术的低层次应用和不饱和应用医药流通企业因为某一方面的应用需要而购买一套功能无所不包的信息系统,但由于自身的使用水平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未得到利用这种情况有时并不是因为企业的盲目购买,而可能是因为供企业挑选的余地不大,或是企业出于前瞻性考虑。间题在于任何那些未被使用的功能都处于快速贬值状态或已经成为沉没成本。

3加快医药流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信息化的建设应用应纳人整个组织的战略范畴,将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及其成果应用于信息系统,其中经济、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人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关键。当前以及长远的任务是普及企业信息化意识,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培育企业信息人才。

3.2切实建设医药流通企业内部良好的信息化运作机制,企业应当花大力气,针对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做到提高认识,加强一把手工程,医药流通企业领导者应先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对管理模式、组织结构飞思维方式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和变革。经验和实践表明:领导的主持和参与是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是企业信息化起步与成功的关键

3.3做好信息化建设准备工作,落实信息化建设资金80%的医药流通企业认为资金投人不足是制约企业信息化的首要因素,并且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投资较大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必须对其进行包括技术、经济、财务等诸多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做出详细的投资预算,设立企业信息化建设基金,实施多渠道、全方位的融资使资金落实到位,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信息化的顺利实施。

信息系统项目投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流程插图1

读了文章信息系统项目投资,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流程有什么相关的感受或者感悟没,都可以联系我们叙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